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亲历我国首次核试验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次数:

    物理学院 尹元成

    1961年7月,我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委0673部队(核试验基地),1963年成立“国防科委核试验技术研究所”(简称:国防科委21所)后,我被分配到第一研究室第三研究小组,研究课题是:测量“冲击波走时”或称“冲击波传播速度”,代号为:甲03项目。目的:一是换算核弹爆炸时的当量;二是提供在不同爆炸当量下,冲击波到达各测点的时间。研究任务明确了,怎样落实。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两大困难:一是无有关资料可查。因美、苏等核大国,对这方面资料保密特别严。二是无经验可借。因国内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过核爆炸下的测量工作。

    困难虽很大,但任务还得要完成,怎么办?根据毛主席:“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我们与解放军工程兵第三研究所进行了合作。因为他们有在化爆时测量冲击波各参数的经验。

    从1963年2月至1964年5月,在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里,靠大家发奋图强,潜心钻研,勇于攻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测试探头、转换电路到记录仪器的整个测试系统,终于按要求取得了圆满成功。

    1964年5月某日,按中央命令,一辆军用专列秘密从北京通县火车站出发,开向我国大西北,执行我国首次核试验任务。列车上载着我国核试验研究所全体参试人员和仪器设备。经过七天七夜的行程,到达吐鲁番火车站,第二天又转乘基地汽车,经过托克逊兵站,越过天山山脉,傍晚到达核试验基地--马兰。第二天又启程开向罗布泊核试验场,在茫茫戈壁滩上,又行使了一天,最终到达了由帐篷围成的一营区,叫孔雀村。开始了我们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1.理想的核试验场

    我国首次核试验,是采用塔爆方式,其爆心定在罗布泊以西偏北约100公里、孔雀河以北约20多公里的位置。海拔1000米,是一片辽阔、平坦的戈壁滩。东至敦煌420公里之间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往西南方向,在120公里以外才有村庄。这里风向常年是西风。这就意味着,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原子弹试验,也可以进行大量氢弹试验。爆炸时所产生的放射性沉尘不会对人群造成危害。

    这里不但地势较为平坦,戈壁地面是冲积土,周边还有山丘、沟壕,对施工、筑路,就地取材很方便。孔雀河的水源源不断地从博斯腾湖流入罗布泊,对场区的施工和生活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所以说,这是一个天赐绝好的试验场。

    这种得天独厚的试验条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备的,像英、法两国,由于自己领土狭小,每次都要到国外花高额租金进行试验,人员和物资甚至连饮用水都要空运。既不方便,还不利于保密。

    试验场的自然条件好,仅是一个方面,还必须有完备的配套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1959年3月,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政委常勇和副司令员张志善等领导,完成了场区的勘察并确定爆心后,又马不停蹄地进行配套工程的勘探和建设。

    通过实地考察,在乌什塔拉以南5公里的一块空地,确定为基地生活区。这里东距试验场约300公里,南距博斯腾湖约20公里,北靠南疆公路和天山山脉。地下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可谓是个最佳选择。这里常年生长着许多马兰花,在微风中摇摆着,好像点头向人们示意:来吧,欢迎您!不知谁说:这里就叫马兰村吧。从此,基地就有了这个美丽的名字。

    之后,又在马兰以西20公里选定了马兰机场的位置。在场区爆心西南约50公里的地方,又选了一个小型机场的位置,起名,开屏机场,也叫201机场。一些主要的、大型的配套工程选址后,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的建设了。

    从1959年4月起,在总参的统筹指挥下,由各军、兵种调入基地的部队秘密到达马兰。其中有工程兵124团、汽车兵36团、警卫24团等单位。后来基地还自建了通讯团和防化团。

    为了工程建设的需要,新疆军区也调拨了部队,从地方上也请来了建筑公司和工程队来到马兰。形成了有2万多人的建筑大军。他们都住在地窝子里,夏战酷暑、冬战严寒,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着。

    到1962年底,在茫茫戈壁滩上,他们完成了基地大本营——马兰的建设;完成了马兰机场的建设;完成了从马兰机场经马兰到场区的300多公里的公路(通京路);完成了红山“八一水库”的建设;还架起了酒泉——乌鲁木齐——马兰——场区的通讯线路等。

    从1963年初开始,基地建设重点转移到试验场区。在爆心建成了102米的铁塔,在爆心以西20公里处建成了大型地下核试验控制中心——720主控站。还建了很多分控站、测量工号、照相站及各种效应工程。如海军大门、地下工事和各种民居楼房等。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施工部队坚决贯彻了基地党委提出的“就地取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工作方针。到1964年初,基本完成了试验场区的各项硬件工程。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提供了可靠保障。

    2.艰苦的场区生活

    首次核试验,我们21所在场区的营地,是驻扎在爆心(铁塔)以西约5公里处。由大、小棉帐篷围成了一个大院,取名叫孔雀村。大院南端的大帐篷里住的是所领导和机关干部。大帐篷内面积大,中间摆桌子办公,周围可以摆床睡觉。靠北边的都是小帐篷,里面有5个上、下床,可睡10个人,住的是各室测试人员。因天气炎热,每到晚上睡前,我们都把帐篷门帘摘下来,把帐篷四周用东西撑起来,以便通风,即便是这样,热得人们也难以入睡。

    在大院东北边,另有5个帐篷围成了一个小院,里面住的是研究所的20位女同志,其中有我们一室主任王茹芝教授和黄建琴、杨妙秀等同志。以场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为首的领导,去看望她们时,给这小院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子叫“木兰村”。大院的后面是汽车场。西北方向是供电连和电缆连的营区。

    大院的西南角是厨房和餐厅。厨房是由一些不规则的石头砌成墙,再盖上房顶。而相邻的餐厅则是用苇席搭建而成的。餐厅内用空罐头箱子摆成一排排的当餐桌。两边用石头垫起的木板当板凳。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由于气侯干燥,地面土质松软,所以,一起风就会扬起沙尘,形成沙尘暴。刮风的时间还特别多,有时一刮就是一两天,甚至三天三夜。

    我们用苇席搭成的歺棚,四面撒风漏气,风沙以来,饭菜里就落滿了沙子,不吃又不行,只能轻嚼快咽,草草收兵了亊。天好时就露天用餐。可以说,风沙无空不入,帐篷也不放过,早上一觉醒来,会发现脸上、鼻孔和被子上全是灰尘。遇着风沙天气,只好蒙着头睡觉。若半夜狅风大作,会把帐篷掀起来,我们只好半夜起来加固帐篷。

    某天下午,我和同亊去外场安装测量探头,为了结束这一测点的工作,我们下班晚了半小时。这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向北一看,整个天空,黄沙弥漫,我们赶紧钻进卡车的驾驶室。车刚开到路上,沙尘暴便到了。七、八级的大风携带着尘土和沙石向车袭来,只听得车外劈励啪啦,沙石打在车上的声音。车前的路已完全被风沙盖住。司机把车前大灯打开,只看到沙石隨狂风在车前呼啸而过,仍不见路面踪影。真是让人领教了什么叫“飞沙走石”。

    这里距营区约有5公里,根据经验,风沙一时半会是停不了的,司机在戈壁滩上便缓慢地向前开。突然,觉得面前有一庞大物体挡住了去路。经我们仔细辩认,原来是一个工号。工号的人早己封门下班了。我们己无法进入工号。但发现工号门前的风沙小得多。天已渐渐黑下来,我们决定在这里避风。坐在驾驶室里,外面的风呼啸着,沙石仍拍打着车体,谁也不敢打开车门。那时没有手机,也无法和领导取得联系,只能坐在车里耐心地等待着。

    开始我们还说说话,相互打着气,振奋振奋精神。后来,水喝完了,肚子也饿了,相互依偎着,都打起了瞌睡。

    大风整整刮了一夜,天亮终于停下来了。我们下车一看,前、后车轮都已被沙土埋了大半,车上的油漆全被打光了,车头露出了白花花的铁皮,让人看了很是心疼。我们的车开回营区,领导和同志们都围上来问长问短。说:大家都很担心你们,但又无法去营救你们,只是干着急。我们说:没亊,我们在车里还都睡了一觉。我们洗嗽完,吃了早饭,又上班去了。

    从孔雀河拉来的水,由食堂烧开了,便是我们饮用水,又苦又涩喝在嘴里实在难咽。后来所里发下来一些柠檬粉,放在水壶里。开始大家觉得好喝多了,柠檬的酸甜盖过了一些水的苦涩。但喝了两三天就不行了,水的那种酸甜苦涩的混合味,越来越让人受不了,还不如就喝原汁原味的孔雀河水。人们太想能喝上口淡水了,有人就想到:从马兰来的汽车,水箱的水肯定是淡的。于是就用水壶去接汽车水箱的水喝,开始很高兴,又喝到了久违的淡水了。但喝多了,那股汽油味越来越浓,直冲脑门,所以,这个办法很快也放弃了。大家只好又安心地喝着原味的孔雀河水。正值六、七月的戈壁滩上,天气炎热,气候干燥,加上工作繁忙,每天都要饮用大量的水。虽水质又苦又涩,但并没有人叫苦连天,埋怨什麽。只是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慢慢地发现拉肚子的人越来越多。从饮食和卫生方面检查,没有发现什麽问题,最后确认是水质问题,因水中含有超量的钙、镁和芒硝等元素。要从水源方面解决问题。只能是从马兰或甘草泉向场区拉水。在当时条件下是做不到的。因在场区执行任务的人有5千余人,现在从距20公里的孔雀河拉水,就动用了汽车36团一个营的汽车和兵力。若从250公里以外的马兰或甘草泉拉水,就是将整个36团改为拉水团,可能也供应不上。

    由于拉肚子的人逐渐增多,有的人厉害得已不能坚持工作,吃肠胃消炎药,效果也不明显。怎麽办?领导和大家都很着急。

    有的山东人,从小就喜欢生吃大葱大蒜,到了场区每天吃饭时,都向炊亊班要两头大蒜。有的南方人,不愿闻这味,就给山东人起外号,叫:“山东大蒜”。一天,有人问:“山东大蒜,你怎么没拉肚子啊?”。其顺口回荅了句:“我每天吃大蒜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很快就传到领导那里。于是,领导就号召大家吃大蒜。每到开饭时,炊亊员首先抬出一簸箩大蒜,放在歺棚进门很显眼的地方。去吃饭的人一到,先拿一、两头大祘。这对北方人来说正合口味。可对南方人来说,只能硬着头皮吃,不过很快也就适应了。

    没几天,奇迹发生了,自从大家天天吃大蒜后,拉肚子的人越来越少,很好地控制住了拉肚子的漫延。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场区试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研究室的总结会上,时任室主任的王茹芝教授说:我们能圆滿地完成这次核试验任务,主要靠的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关心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每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给大蒜立一功。话音一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正如核试验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滿怀激情所写的诗:“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管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歺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在帐棚围起来的大院内,用钢板焊接了两个方形大水箱,每天从孔雀河拉水灌得满满的,大家的刷牙、洗脸、洗衣等日常生活用水都从这里取。孔雀河的水喝起来又苦又涩,用起来也很烦人。用来洗衣服,你打多少肥皂也不起泡沫。用来洗头,打上肥皂会越洗越粘,最后就成了一片毛毡。

    进入七月份后,天气越来越热,白天戈壁滩上地面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在外场工作的同志,穿着解放鞋,都感到脚底发烫。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谁也不敢穿半袖上衣和短裤。唯一遮荫的东西就是草帽。虽然很热,但身上并没有汗。因为气候太干燥,没等汗出来就蒸发了。每天上、下班时,即使没有风沙,一路上卡车扬起的灰尘,也会使人灰头土脸,面目全非。所以,大家都多么想洗个澡啊!不过,这只是一闪念。因为这个想法太不现实了。

    转眼之间,迎来了“八一建军节”。场区总指挥部,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下紧张情绪,缓解一下身体疲劳。决定“八一”放假两天,改善伙食,拉西瓜和看一场露天电影。更让人们兴奋的是,各单位可组织大家到孔雀河洗一次澡。

    这对进场两个月来,一直没有星期天,没有娱乐活动,没有洗过一次澡的我们来说,真是喜出望外啊!

    孔雀河西起博斯腾湖,东入罗布泊,蜿蜒千里于戈壁滩上,把博斯腾湖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入罗布泊,使其入口处,有着水草兴旺,芦苇成片,水鸟飞腾的勃勃生机景象。

    “八一”这天,吃过午饭,大家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带上毛巾、肥皂、洗衣粉及替换衣服等,高高兴兴地来到停车场。出发时,让女同志坐在前面一辆卡车上,男同志坐在后面三辆卡车上。车队离开营房,浩浩荡荡向孔雀河开去。汽车开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眼前隐约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绸带。车上骚动起来,有人喊:“看!那就是孔雀河!”。到了孔雀河边,首先看到了一个人工开挖的大水池。里面灌满了孔雀河水。领导告诉大家:我们每天的生活用水就是从这里拉的,这个水池称:“沉淀池”。

    车队经过沉淀池向东(下游)驶去,走了约有一公里多的地方停下了。领导说:男同志就在这里洗。女同志的车继续向下游驶去,又走了一公里多,直到两处相视,只能模糊的看到有人影晃动才停下。

    孔雀河的水喝起来虽然又苦又涩,但看上去却很清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烁,碧波荡漾,好像敞开胸怀迎接我们的到来。

    大家穿着裤衩都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认真地洗着、搓着。也有个别人偷偷脱光了,要洗个痛快。有些人游起了泳,有些人打起了水仗。我和几位同志游到了河中心,要试试水的深浅。人们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赋予的快乐。

    如果我们渡过孔雀河,爬上南岸,向东走几公里,即可到达神秘的楼兰古国。她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戈壁大漠中沉睡了1500多年的楼兰王国,现在是什么样子了?我们多麽想去看看呀!但眼前不行,我们的任务是洗澡。我想我们以后会有机会的。

    大家正洗得开心,突然听到领导喊:“一个小时到了,都快上岸”。我们都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穿好衣服,爬上车,等着女车的到来。在回家的路上,大家又说又笑,不知从哪个车上传出了“打靶归来”的歌声,其他车也随着唱起来。这歌声久久回荡在戈壁滩的上空。

    3.紧张而激动的时刻

    9月1日“综合预演”顺利结束后,又进行了“查缺补漏”活动。此时,全场已进入待命状态。已不让去工号上班。有的工号干脆临时把门封了。怕本来都没有问题了,进去弄弄又出现什么问题。更怕碰动了别组的测试仪器,当然,若有特殊原因,可向站长提出申请,进入工号时,同工号其他测试项目也要有人陪同进入。以防工号内出现问题,故障查不出责任分不清。

    待命后,从工作上讲是轻松了,不用每天战风沙、斗酷暑、紧张地去工作了。但那颗激动而期盼的心还没放下。我们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响”的那天什么时候能到来,我们的测试系统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各种思绪在脑海中旋转着,得不到答案。感觉时间走得太慢了。

    所里领导看出大家的思想情绪,所以,一是号召大家继续穿戴防护衣和防毒面具的适应锻炼。二是有空就给大家讲讲有关确定“零时”方面的情况。

    可以说,“零时”的确定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心,二是气象条件。

    9月1日全场综合预演胜利结束后,9月5日总指挥张爱萍和副书记刘西尧同志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场区工作汇报提纲。9月16--17日两天,在北京亲自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了场区“综合预演”和准备情况。对于首次核试验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早试,即10月1日至11月上旬。二是晚试,则推迟到1965年开春以后。

    总理听了后表示:10月1日有些外国元首来参加我们的国庆庆典,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打个招呼,以防到时他们感到突然接受不了而造成误会。又说: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发表消息说,某大国要对中国核武器研制实行“绝育手术”,你们要研究相应防范措施。

    9月23日周总理传达了毛主席同意“早试”的方案。这样,试验的时间就要在20天以后了。在时间问题上,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心已定了,接下来就看气象条件了。

    关于核试验时对场区的气象要求,总理作过明确指示。核爆炸时场区最好是无风,若有风,风向必须向东,风速不能大于6米/秒。这样,原子弹爆炸时所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不会飘向西边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等相邻国家。也不会到达相距有400多公里的敦煌附近。对居民构成影响。

    9月27日,张爱萍和刘西尧乘飞机返回基地,向全场人员传达了中央专委的会议精神及周总理关于严守保密纪律的指示。并强调了总理对核试验工作的一贯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之后,主要的是关注气象情况,多次到气象站,同气象室的人员分析风速、风向。10月9日晚上,张爱萍听了气象汇报后,召开了常委会,初步定下正式核爆炸的时间在15日至20日之间,并派专人专机到北京向总理呈送报告。总理审阅了报告,并送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审阅。总理指示,同意你们来信所说的一切布置,从10月15日至20日之间,由你们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

    13日起,核试验场所有参试单位进入“临战状态”。

    10月14日16时,张爱萍召集气象专家和场区气象站的同志,对气象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15日、16日是好天气,符合试验条件。15日10时试验指挥部根据气象专家的进一步情况汇报,最后确定16日15时为爆炸“零时”。经过一个半月的漫长等待,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10月15日,也就是“零时”的前一天,场区指挥部,在靠近720主控站的通京路口,早早地设了一个进出场区检查站。这天进出场区的人员、车辆一律严格登记。出场时认真注销,绝不马虎。因为场区很大,参试单位、人员和车辆又多,当时还没有手机。所以,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掌握场内人数,确保“零前”清场时,场内没有一个人。

    这天,各测试站人员,要全部进入工号。外场人员都要到各测点检查和调试好探头。并与工号内作最后一次核对信号。工号内要按程序作最后检查,装好胶卷磁带等。站长确认站内各测试系统均处于待命状态,向场区总指挥部报告。得到批准后,即可封门离开场区。

    这天,对各效应大队还没有将效应物摆放到位的一律摆放到位。包括放在飞机、坦克、汽车等驾驶室内的动物,如猴子、狗等,在撤场时也一律摆放好。即零前24小时,全场一定处于待命状态。

    10月16日,也就是这天下午15时起爆。凌晨6时张爱萍在塔下,接到基地气象处长的报告,说场区气象已转好,当即下令:8时插接雷管。直到把雷管插接完,才离开铁塔到达720主控站,亲眼看着起爆控制室的钥匙交接完后,又赶往前进庄。这里距爆心有40公里,是防化部队和坦克部队爆炸后开向爆心的出发地。14时30分张爱萍等首长才到达白云岗观看点。张爱萍立即向周总理报告,完成试验前各项准备工作,一切正常。

    周总理批准按时起爆。

    这天凌晨4时,我们就起床了,每人先把行李打好,再开始拆帐篷,捆好、放好。吃过早饭我们即上车,浩浩荡荡开向了白云岗观看点。这里距铁塔(爆心)60公里。大部分参试单位都集中在这里观看。

    白云岗观看点是一个南北方向的山脊,山脊的东坡面向爆心铁塔,山脊的西坡背向爆心。爆炸时正好作为掩护。

    我们21所的人员被安排在山脊的北头,九院等单位在我们南边。观看点上安装着高音喇叭,爆炸时主控站发出的控制指令和倒计时的声音能听得一清二楚。由于这次原子弹爆炸是我国首次核试验。当其爆炸后所产生的威力,到底有多厉害,是否与理论相符,谁心中也没数,所以,把观察点安排在60公里以外的白云岗,也正是为了人员的绝对安全。按理说,观看核爆炸,每人应配戴一副护目镜。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大多数人没有配备。为此,试验指挥部为保证大家安全,对这次观看作出了严格规定:当听到主控站报“零前30分”时,各单位要检查自己人员,并安排到山背坡指定位置,面朝西坐好,不允许个人自由活动。当听到报:“零前20秒”时,要求大家将两手捂上眼睛并把眼睛闭起来,后面就是集中精力听报时:“零前15秒”,“10、9、8、…… ”当听到“起爆”时,每个人都要自己在心里默默地数秒。当数到第5秒时,即可起身爬向山脊,朝铁塔方向观看爆炸情况。认为爆后5秒,强光已过去,此时观看对眼睛不会造成伤害了。下午人们都早早来到山脊上。仰望四周,茫茫戈壁晴空万里,风也越来越小了。大家三三两两,一面在谈论着什么,一面在耐心地等待着。终于高音喇叭里传出了“零前30分”报时。接着大家安指挥部的要求各就各位,高音喇叭里也不断传来了报时的声音:“零前20分”,“零前10分”,“零前15秒”,“10、9、8、……、起爆!”此时整个参观点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数着妙:“1、2、3、4、5”,当我数到5时,周围仍然静悄悄,我没敢轻举妄动。当我数到8时,听到南边大概是九院的人,欢呼起来了。于是我们也都爬上山脊向东望去,蘑菇云已经升得很高了。但仍浓烟里卷着火焰向上翻滚着,很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让人一看,就会感到这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再向戈壁滩上望去,看到威力巨大的冲击波夹带着尘土,像海上潮水般的在辽阔的戈壁滩上呈圆弧状,以万马奔腾之势滚滚而来。接着就是一声巨响,震撼着大地。整个山脊上,一片欢腾,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拥抱着,有的向天空抛掷着帽子和衣物,大家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张爱萍上将马上通过电话向总理汇报:“核爆炸成功了”。总理得到进一步确认后,遂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并于下午五点,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人员宣布了这一惊人的消息:“同志们,今天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毛主席因为要等候这次原子弹爆炸的结果,所以,才推迟接见大家”。顿时大厅里沸腾了,人们无不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给场区试委会和全体参试人员发来了贺电。贺电中指出: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这是全国人民贯彻执行了党的正确路线,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的结果。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第二天一大早,北京城的大街上锣鼓喧天,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宣传车上发放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红头《号外》。中国拥有核武器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

    4.成果收回

    原子弹爆炸后,通过速报项目、可粗略估算出爆炸当量级别,并确认是否是核爆炸。要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准确当量和各方面的参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这就要看各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通过对这些结果(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就可判断此次核爆炸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所以,爆炸后要安全地、无差错地,将所有测量成果回收到手,是整个核试验的关键的一步,否则将前功尽弃。爆炸后,烟云还在升腾着,我们正看得带劲,突然,在我们上空出现了一架银灰色的飞机,正向蘑菇云飞去。大家一看,知道这是从开屏机场起飞的取样飞机。

    所谓取样,就是利用飞机或火箭穿越蘑菇云,将核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烟尘,收集一定数量,带回实验室,进行放射化学分析,可以分别测定出核燃料的燃耗及裂变程度,并能较准确的计算出爆炸当量。为设计人员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人员驾机取样是有很大危险的。为了防止遭受核辐射的伤害,机组人员都要穿戴密不透气防护衣和防毒面具。按要求,飞机要在爆后30分钟,蘑菇云升至7000米高度时进入蘑菇云,因此时蘑菇云已基本稳定,不再有大的翻滚或旋涡气流,而且蘑菇云还没有散开。这样,既保障了飞机的安全又能在穿越蘑菇云的5秒时间内,收集足够剂量的烟尘。

    在爆后要立刻冲进爆区的还有防化兵部队。爆前他们集结在距离爆心40公里的前进庄待命,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乘坐着防化兵专用装甲车。他们的任务是:冲进场区后,尽快测出爆心周围不同距离上,地面放射性沾染程度的大小。并立刻将数据写到一个特制的标牌上,放到地面上,以供后面进场人员作为安全防护参考。另一方面,还将测量结果绘制成以爆心为中心的放射性沾染分布图,以提供核战争下如何防护放射性沾染研究的依据。他们的监测一直要推进到爆心。当靠近爆心时,发现地面都被不同程度的烧焦,表面形成一层硬壳,硬壳下面的土壤已被震动得很松软。车辆只能缓慢前行,此时若抛锚是很危险的,到达爆心后,看到铁塔大部分已被烧熔化。没被熔化的都弯弯曲曲像烧糊了的面条,躺在地面上。这里的辐射剂量最大,监测仪上的数据告诉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尽快穿越这里。

    紧随防化兵后冲进核试验场区的是各效应试验大队,尤其是由卫生部和总后勤部组成的动物试验大队。他们要尽快把布放在各点上的飞机、坦克和汽车等驾驶室内、外,各种建筑内、外的动物,如猴子、狗、兔子等要及时回收到场区内临时搭建的实验室。以观察和研究它们在光辐射、核辐射及冲击波等杀伤因素的作用下,所受伤害的情况。可对以后核爆炸下人员的防护和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会大大促进我国放射医学科学的发展。

    爆后30分钟,要冲进场区进行回收的,是分散在场区各处的地下工号测试大军。和综合预演程序一样,都要穿上防护衣和戴上防毒面具,分别到各自工号取回记录成果。为了保证冲洗质量,所有记录胶卷,装入四个铁皮箱子,由资料室霍科长、我室马振华同志和两位武装战士,组成押运小组,全程押送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进行处理。

    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而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英苏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

    我们甲03测试项目,也全部拿到了测试数据。由于我们这次出色而圆满地完成了测试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嘉奖。我个人并荣立三等功。

    【作者:尹元成 责任编辑:任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电话:0531-88369695 传真:0531-8836969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 扫描进入网站

    • 扫描进入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