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35年出生在河北省清河县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里,那时全县没有一所中学,只好到山东省临清市读了初高中。1957年考入山东大学,是共产党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我入党比较早,在高中时就担任学校党支部青年委员任校团委副书记。在读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除做好支部工作外,在学习等方面都要起带头作用。作为学生首先要把学习搞好,我社会工作较多,多少影响点学习,我就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课认真听、星期天不休息、寒暑假不回家,大学四年下来在全年级同学中考试成绩在前十名,受到老师表扬。1957年至1961年是我在山东大学学习的四年,这期间,下乡劳动较多,记得1958年春天到青岛修水库,主要推土修水渠。那时用独轮车推土,会推独轮车的只有两人。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就干农活,我推独轮车的技术挺好。四人包一车,我一人推车,三个拉车。那时搞劳动竞赛,推车不论轻重来回都是跑着,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腿疼。中间休息时躺在地上自己起不来,必须让两个同伴拉起来。由于过度劳累,肾脏出了毛病,到四十多岁时,只好把一个肾割掉。
1958年秋,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山东大学从青岛搬到济南。我们年级抽调三十多人,接收了一个四立方的炼铁高炉,我任总炉长,还有三个炉长各带领十人分三班操作火炉。我们抓紧时间学习炼铁技术,很快掌握了整个操作技术,一直干了四个月。有时两三天不能睡觉,到1959年春天才回到教室上课。1959年初夏时,我们同学到长清县帮农民收割小麦,我带头组织了七八人的割麦突击队。我是队长,割麦速度比一般人快一倍,干活消耗体力很大,为了补充体力,我一天能吃十六七个馒头。在上大学期间,曾被评为“红军积极分子”、“跃进红旗手”等,由省里开会发奖。我入党快七十年了,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已成了习惯。
在大学学习四年中一直担任系党总支委员和年级党支部书记,大学后两年还担任本应由教师担任的班主任工作。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到1970年以后就任历史系总支副书记,1980年任系党支总书记兼系副主任。我兼行政工作可更好的把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能更好地结合行政和业务工作去进行。这期间多次被学校和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评为优秀政治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部和山东省委批准调我到山大威海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山大威海分校是教育部批准的由山大和威海市共建的一个新校区,办学条件一般,但这里环境好,是全国有名的宜居城市。时任威海市委书记说:“我们这儿不光环境好,空气还是原装的!”每年夏天全国不少高校来这里召开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一位教授对分校的优美环境深有感悟,题诗一首:“仙境原在蓬莱东,威海学府初建成,山水辉映弦歌地,寒暑不侵福寿宫。春花秋实千树果,风涛月华十里松,难忘大海畅游处,波平沙细映霞红。”为宣传分校,我把它印在名片背后,威海各单位的干部和来开会的人,抢着要这名片,宣传效果很好。
我这一生,主要是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在山大以及威海分校工作近40年,退休后又被聘为民办高校校长,一干就是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山大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要深厚、研究能力要强;威海分校办学条件不如总校,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培养学生要加强基础、注重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重视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三种语言”的学习(汉语写作、英语和计算机),我们成立了“三种语言”学习委员会,我任主任,副主任有分管教学副校长、中文专业教授博导、教务处处长、电子系主任和外语系主任。我们分别到各系对师生“三种语言”学习进行动员。几年下来,效果明显,如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不比济南、北京名牌大学成绩差。学生毕业时,他们不仅专业技能学的好,三种语言也好,所以很好就业。
我退休后回到济南居住,任山大中心校区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副书记兼机关退休干部支部书记十年。我们支部每月至少开一次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过好组织生活。十年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也被山大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我今年86岁了,身体还好。除参加支部组织的活动外,还参加了老教授读书小组,每月一次理论讨论会,学习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国际大事。
入党近70年,在党组织工作近50年。在党的长期教导下,养成了较好的党性,现在只盼党的第二个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为此我还写了两篇小文章“希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天天盼着祖国复兴”登在山东大学校报上。受党的长期教导,党内生活的培养,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合格党员,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艰苦奋斗,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我们如此之近,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去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辉的日子吧!
【作者:许玉琪责任编辑: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