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风采

    夕阳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正文

    阳春三月苏鲁⾏ ------祭拜吴⽒始祖泰伯陵

    发布日期:2021-10-27 浏览次数:

    今年阳春三月,我与先生自驾开车,踏上了早已计划、但迟迟未能实现的祭拜我们吴氏始族泰伯陵的旅途。前去祭拜泰伯陵是目的,顺便也走了苏鲁沿线的几处,从 4 月 19 日启程,到 4 月 24 日结束行程,往返共 6 天,因为时间短,只能是走马观花,但还是有所感慨、有所收获,这里记叙如下。

    一、寻根问祖苏鲁行

    这次旅途的目的是去祭拜吴氏始祖泰伯陵,这也是几天行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泰伯陵位于江苏无锡的鸿山南麓,经过历朝历代的维护,特别是近年来的扩建,现在的泰伯陵已经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 AAAA 级景区”。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从南京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行程 186 公里,沿着平坦的泰伯大道进入无锡鸿山泰伯陵景区。一进入景区就看到了宽广宏大、气势磅礴、景致优美的吴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花岗岩石牌坊高高矗立,始祖吴泰伯的巨大雕像庄严肃穆,一派王者风范。

    泰伯陵四周树木成荫,呈现山清水秀的南国风光。仔细瞻仰端详泰伯先祖的雕像,似曾相识,原来是认出了祖父和父亲与先祖一样的浓眉大眼,不觉地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缓缓步入,山门上方刻着的“第一世家”四个大字清晰可见。拾阶而上,古朴静谧的“月牙池”、“至德墓道”、“仰止阁”、“四棱碑”、“泰伯墓冢”逐次深入。我们沿着墓道前行,两侧林木葱郁,松柏常青,左右对称守护着的石人、石兽,栩栩如生,似乎都在讲诉着远祖泰伯至德至善的感人故事。

    关于泰伯先祖的故事从小就听过,但是直到 2006 年沾化吴氏续修家谱、查看族谱相关史料时,才进一步得知山东沾化吴氏在鲁北大地繁衍生息、源远流长曲折的历史渊源。山东沾化的吴氏家族是黄帝姬姓之后裔,系周文王的伯父泰伯、仲雍的后代,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很多的往事如烟消散,山东沾化吴氏的来龙去脉也被淹没在重重迷雾中。但是根据《沾化吴氏族谱》幸存的记载,沾化吴氏始宣祖是于明代成化年间由山东平度迁移至沾化烽台李村的。顺着这条线索追索得知,我们这一支沾化吴氏的祖先是泰伯与仲雍第19 世孙吴王寿梦的四子季札一支延陵族的后裔,这一支的吴氏先祖是在元代至正年间由江浙一带迁至山东平度的,沾化吴氏始祖宣又于明代成化年间由平度来到沾化,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发展至今。由此可知,这位被称作“延陵季子”的季札就是山东沾化吴氏的远祖。2006 年续修族谱时,族人修订的从二十世开始取名用字的字辈谱的第一句就是“延陵德泽远”,就是山东沾化吴氏族人对“延陵季子”的认族归根。

    现在踏上远祖几千年前生活居住过的这片土地,呼吸弥漫着先祖当年生活过土地的气息,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似曾相识,并有一份莫名的感动。听着清脆的鸟叫,随着清风拂面,祖先的故事与传说在眼前浮现……

    二、吴氏起源与吴国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吴氏的远祖为上古时代的姬姓,而姬姓为中华民族最初的八大姓之一,也是始祖黄帝的姓,这是因为黄帝“长于姬水,故而以姬为姓”。 姬姓也是后来周朝的国姓。从小时候就读过的故事中就得知远古时代最初的历史:据《史记》记载,远古姬姓黄帝第十六世孙、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小儿子叫季历。按照当时的传统,长子泰伯是要继承王位的,但是古公亶父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季历,特别是他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将来定能成大业。古公亶父曾赞叹:“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 由此,他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都明白了父亲的心意是要传王位给三子季历,以便再传位给孙子姬昌。大哥泰伯和二弟仲雍两人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便一起外出逃亡,跑到当时南方的荆蛮之地,并按照当地风俗刺身削发,以表明让王位给弟弟季历的决心。放弃继承王位的泰伯带着二弟出逃,是为了父亲传王位给三弟的心愿得以实现,由此他也成其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具有大德的第一大孝子。不仅如此,他的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开拓进取精神,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传颂和敬仰。在远古时期,他带着二弟跑到江南无锡时,当时那里还是荒蛮之地,当地人过着半原始的艰苦生活,是泰伯和二弟仲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带领当地居民开凿运河,种植庄稼,凭着智勇双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教化带领当地人民,开拓事业创立了吴国。由此,泰伯也成为天下吴姓的开氏始祖,成为吴文化的开拓鼻祖。由于泰伯先祖的大德与传承,《史记》作者司马迁记载了天下“世家第一”的泰伯家族。孔子在《论语》中对泰伯高度赞赏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三让王位说的是他第一次让王位给三弟季历,第二次让王位给侄子周文王姬昌,他第三次是把吴国的王位让给弟弟仲雍了。泰伯、仲雍的子孙在古吴地开枝散叶源远流长地世代传承,成为天下吴姓的始祖。

    据传说,泰伯和仲雍让位后,三弟季历如父之愿继承了王位,他就是被后世称作周王季的先祖。他去世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伯侯、后来的周文王。而此时殷商的“纣王”帝辛凶残无道、刚愎自用,一切由着妲己摆布,残害忠良。西伯侯姬昌的周部族与商朝之间由仇恨演变为征战,演绎了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周王朝最终战胜了商朝取而代之,此段历史从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故事就可见端倪。

    后来周文王姬昌三次请他的伯父泰伯回去,还要把王位还给他,但泰伯坚决不接受。泰伯和二弟仲雍一直在吴国艰苦创业开拓,历经了世代的艰苦奋斗,使得吴国日益强大,一代又一代的吴氏传人谱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这些感人生动的故事值得慢慢品味与思索。

    相传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后,也和他的父辈一样,开始寻找泰伯和仲雍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最终找到了他们的曾孙子周章。这时的周章已是吴地的君主,周武王姬发便把吴地封给了他,还封了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君主。到了春秋中后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的吴国,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此后到了泰伯、仲雍第十九世孙吴王寿梦时期,吴国的国力更加强盛。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最为优秀,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知书礼达,心地善良,孝敬父母。

    成人后显露出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干,所以吴王寿梦像先祖一样,也是选中了小儿子季札继承王位,无奈季札也是与先祖泰伯一样坚决推辞不要王位,据说季札是四让王位,外出避让,他宁愿舍弃王室舒适的生活去舜柯山下种田也不接受王位。后来他受封于延陵(今常州),故被称作“延陵季子”。再往后到了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吴国更是国力强盛。此时期在吴国涉及的征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被历代文士墨客写入历史的传奇故事和悲壮诗篇,它们都汇入中华民族励志报国的传统美德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骄横的吴王夫差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留下了千古遗憾和世代铭记的沉痛历史教训。

    无论如何,吴氏家族几千年来的历史传说中,流传下来的更多的是从泰伯先祖传承下来的感人至深的仁义道德典范的力量。特别对我们影响深刻的是:我们山东沾化吴氏的远祖“延陵季子”这一支与始祖泰伯一样品德高尚、顾全大局、辞让世袭之位。2006 年续修族谱时,沾化吴氏族人修订的取名用字的字辈谱首句“延陵德泽远”,不仅是沾化吴氏表达的对先祖的崇敬怀念之情,也是追随祖先传承美德的证明。先祖“延陵季子”继承泰伯遗风辞让王位的风范,也被沾化吴氏宣族传承下来了。据沾化吴氏族谱记载,沾化吴氏宣祖有“弟讳机,上世有军功,自前明永乐初世袭武职。始迁祖于成化年间(公元 1465-1487)让世职于弟,----”(见《沾化吴氏族谱》扉页)正是由于先祖道德榜样的力量代代相传,沾化吴氏宣祖效仿先祖,让世职于弟,由此传承了吴氏家族的至德风范。

    泰伯陵园中还有碑文记述了延陵季子先祖让王位后周游列国,广交贤士,提倡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九十三岁时去世,葬于上湖,即今江苏省江阴市的申港,相传那里有孔子亲自为他撰写的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据说泰伯先祖的二弟仲雍的墓在常熟虞山,那里还有他的曾孙周章的墓,今后一定再找时间前往祭拜。

    三、泰伯先祖留下的精神传承

    根据《吴地志》记载:“泰伯宅九里有皇山,泰伯所葬即此。东邻有梁鸿井、涤砚泉,相传梁鸿隐此,故名。”据说还因为无锡方言的“皇”与“鸿”发音相似,久而久之就读作“鸿山”了。鸿山主峰高五十九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蓝天白云,树木郁郁葱葱,仙气萦绕。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的诗词。这次专程去无锡瞻仰泰伯先祖陵墓,亲眼目睹陵园内众多的碑文,深感先祖的至圣大德和世代人民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例如看到的众多碑文中有明代诗人文徵明的题诗:“秋满皇山菊正黄,携壶挈伴踏青苔;梁鸿宅里寻高迹,泰伯陵间看德碑。”还有明代名臣方孝儒题的《泰伯墓》诗“句吴三让王,采药扶纲常。忠孝一身尽,皇山土边香。”等等的名人题词与诗句。

    特别是陵园中亭内一古老的石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碑上刻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题泰伯墓东壁》:“远隐停马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相传这首诗是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在被其叔父朱棣赶下皇位仓皇逃离南京,在逃亡途中经过无锡,来到泰伯墓祭拜而作的。对比三千年前泰伯为让王位而南迁,而今他却是因叔侄争王位而不得不南逃,此时的建文帝一定是感慨惭愧万分吧。这里仅举例了明代的几个题诗,其他更多的诗句碑刻就不一一列举了。

    走过高大的牌坊,沿着泰伯墓神道一路向前。神道两侧形态各异的石兽整齐排列,两侧绿树成荫,还建有两座“御碑亭”。东侧碑亭柱子上刻着“好古不在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西侧碑亭柱上的对联是“始乎士以终乎圣;尊所闻而行所知”。一路走来,园内到处都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诗词芬芳。

    进入泰伯墓前庄严的庭院,只见“泰伯陵”三个苍劲有力大字高悬匾额,据说这是台湾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题写的字。庭院内重重叠叠,布满了题诗与颂词,一块门楣上悬挂着的镶嵌着华美金龙刻纹的乾隆皇帝御笔“三让高踪”四个大字的匾额特别醒目。匾额历经时代的风雨沧桑,仍然栩栩如生地展示着泰伯圣祖的道德光芒。

    再往里走,就见到了四层的“仰止阁”。仰止阁前左右两侧建有厢房。“怀德堂”为东厢房,室内堂柱上的楹联为“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为康有为题写。堂内供奉着的是泰伯的二弟仲雍与第十九代孙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沾化吴氏远祖的彩塑像。接着往下看,见到西厢房是吴氏的“宗会堂”,堂内墙壁上悬挂着“句吴国传位图”和“至德宗亲姓氏派衍录”两张图表。从这里瞻仰参观者可以看到从吴王先祖泰伯到吴王夫差的儿子公子友,历经七百年二十几位吴王的画像,还有另一张“至德宗亲姓氏派衍录”记载了从泰伯到周末的姬姓王族,以及此后繁衍派生出的子孙脉络关系。从两张图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吴氏家族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录。

    陵园内,还看到在至德大殿的东面有一口古老的“泰伯井”,这口古井还被称作“让王井”。据说是当年泰伯带领吴地居民打的井。但也有相传说这口古井是战国时期修建泰伯庙后打的厨房用井。但不管怎么说,这口泰伯陵园内的古井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唐代诗人李绅当年隐居泰伯庙时写的诗句《泰伯井》曰:“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千年。”这首古诗早已伴着这口古井成为流传久远的不朽诗句。这次去参观,看到为了保护文物,古井已经被铁栏杆围了起来,探视观看深不可测,但可以想象当年清泉潺潺的美景。

    沿着层层递进,重重叠叠的院落再往里走,一边走一边瞻仰两侧的牌坊与景观,经过“至德墓道”的牌坊,沿着一条坡道的砖路向前,便是神圣的泰伯祭殿。据说这座祭殿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砖木结构,古朴庄严。祭殿门额上悬着“千秋殂豆”的匾额。柱联为“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据说是当年无锡知县题写的。祭殿神龛内供奉着“始祖泰伯公神位”令人肃然起敬。继续前行走过祭殿登上台阶,看到一座明代所建的四棱方碑。方碑的正面刻有“泰伯墓”三个篆字。再向上走,看到墓道两侧立着的石望柱,柱顶雕刻着护陵双狮。过瞭望柱约十米就看到了高约 2 米、直径约 3 米多的青石砌成的简朴庄重的泰伯墓,墓前有一云纹装饰图案的墓碑,上面刻写着方方正正的楷书“泰伯墓”三个大字。

    相传泰伯先祖当年去世时,吴国人悲恸欲绝,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敬献鲜花向他告别,以至于把周围山上的野花都采光了。后到的人没有鲜花可采了,人们就又采了泰伯生前喜欢种植的麻束系在腰间,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哀悼与怀念之情。由此,敬献鲜花与披麻戴孝就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丧葬礼俗。

    为了纪念泰伯这位吴国的伟大开拓者,吴国民众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建成祠庙,这座寺庙的原址就是今天的泰伯陵。此后经过世世代代的重修和扩建,达到今天这样的宏伟气象与景观。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先祖泰伯的诞辰日,千百年来每年的此日,无锡梅里古吴地的民众都会前往泰伯陵,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每年的清明节,泰伯陵也是香火不断,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吴氏始祖泰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至善道德和勇敢的开拓精神至今仍然是吴氏子孙后代的榜样和楷模,“第一世家”的丰碑永远耸立在世世代代吴氏子孙的心中。

    回顾历史,怀念我们吴氏的先祖泰伯,他不仅是吴国的开创君主,也是东吴文化的始祖。他当年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带领二弟仲雍出走避让迁居江东,开创建立吴国,不仅成全了父亲的心愿,还成就了千古传诵的孝子美德,留下了世代传承的感人故事。

    在来无锡祭拜先祖泰伯陵之前的 3 月 12 至 3 月 13 日,我和先生还专程去了祖籍沾化老家祭拜沾化吴氏先祖、看望族叔。那天一早从济南出发,在高速路上行驶了 180 公里到达沾化县城。一下高速路口,就远远看到族叔洪章先生在等着我们,使我们一到老家就感到了吴氏亲人的温暖。洪章叔带着我们先去看望了与他一起修族谱的承志叔等,然后不顾劳累不辞辛劳地一直带着我们到处参观。在洪章叔的带领下,我们漫步在沾化吴氏先祖 500 多年前来到的这片土地上,家乡的湿地、徒骇河、黄升的吴氏古石碑、天心广场的沾化吴氏名人介绍专栏,古城镇的文庙、魁星楼、民俗展馆......都与五百年来沾化吴氏的生活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无限感慨五百多年来沾化吴氏族人的艰辛创业。这次故乡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沾化故乡行》一文有详细的记载与描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次回沾化老家祭祖探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洪章叔的交谈,当询问关于沾化吴氏家传时,他总结了沾化吴氏传承的三个要点:一是孝敬父母,顾全大局,关心吴氏家族的传承。可见这是从泰伯始祖就传承下来的一大特点。二是吴氏子孙均以为人忠厚正直,刚正不阿为宗旨与楷模,这也正是从远古就流淌在吴氏子孙血脉里的传承和基因,而洪章叔的言谈举止也正是这种忠厚正直的吴家风范的体现。三是从泰伯远祖开始就根深蒂固的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它是泰伯先祖传给子孙后代的精气神和自强不息的原动力!

    【作者:吴钧 摄影:胡和勤 责任编辑:任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电话:0531-88369695 传真:0531-8836969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 扫描进入网站

    • 扫描进入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