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老干部之家》采访报道我校银龄教师事迹②

    发布日期:2024-09-11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有这样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默默收拾起了行囊,风尘仆仆地赶往千里万里之外,去赴一场崭新的“青春之约”。他们就是银龄教师。山东大学自2021年以来,响应国家号召,选派银龄教师35人次,加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对受援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科科研、教师培养等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受援高校带来了新气象。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老干部之家》期刊邀约山大4位银龄教师来讲述支教故事。他们的故事是银龄教师群体的缩影,从中看到银龄教师们一脉相通、感人至深的初心和担当。


    讲台老将,正当年


    关于银龄教师需要履行的职责,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答记者问时解释道,银龄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课程教学、教学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成长,带动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发挥在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系列共育活动,培育时代新人。

    而要在花甲、古稀之年面对新的上课环境、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方式,正如一位银龄教师所说,支教是一条需要勇气的希望之路。


    困难,超出预料

    在年长之际去适应新的环境,通常是银龄教师有所顾忌,更需要直面的第一个问题。

    2021年,来自山东大学的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妇来到位于雪域高原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师范大学支教。这里与他们所来自的山东济南有着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尽管为了减轻高海拔对银龄教师身体的损害,学校把他们的课程集中安排在3个月里,但他们依然面临着高海拔带来的挑战。胡和勤的腿上由于高海拔的气候干燥起了大面积的红色皮疹,经常发痒夜不能寐。当地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当地最好的医生、拿药送温暖,使得他的病症慢慢缓解。

    从西宁往西再行约三千公里,就是71岁的山东大学马保华教授所支教的喀什大学。尽管对于“喀什”这个遥远的祖国边陲地区充满兴趣,但是当地昼夜温差大、干燥、风沙大的自然条件,以及2个小时的时差,还是让初来此地的他吃了些苦头。因为对环境陌生,距离新学期开学不到一周时间,马保华不小心摔伤了右腿,青紫一片,疼痛难忍。最后,他还是忍着痛给学生们开了课,3月初的喀什还很冷,马保华却痛得额头上浸出了汗水。

    “其实去之前对困难都会有预料”,马保华说,“但这些人还是说想做事、喜欢做这个事,所以还是会去。”


    银龄教师仍是个“青春”群体

    谈及在退休四年后重返教室,山大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个参加“银龄计划”的退休教师盛林副教授说:“一开始会顾虑自己还能不能适应,没想到一进入课堂特有的氛围中,周身细胞就被激活了。”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更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进行国际中文教学时,为了贴合支教地喀什的地域特色,盛林会在备课时各处搜集当下生活中相关的语言材料,以预习和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同学,引导他们去用所学的语言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语言现象。

    银龄教师对教学的用心、谈起学生眼里会发光的那种热情,正如一位受援学校青年教师的评价:“只要他站在讲台上,我们眼中的他根本不是60多岁的老人,而是一位满腹经纶、才思敏捷的青年才俊,他以自己的豪情壮志带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而教学之外,培育当地带不走的师资等工作同样繁重。“每天都很忙碌,但我想要是每天没事做,我也没有必要来这里了。”在喀什大学医学院对口支援基础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马保华教授,承担着与古稀之龄不相符的工作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在院内开展讲座和教研等活动,提出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教案设计和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通过遴选与推荐,担任喀什大学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和喀什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校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评审和验收专家组成员等等。

    马保华享受着这种忙碌,因为他觉得教育绝不是一场暴雨哗哗下过就没了痕迹,而应如细雨绵绵润物无声,所以他愿意付出时间。

    而工作之外的银龄教师,在盛林眼中依然是个“青春”群体。健身房、体育场到处有着他们矫健的身影,去年12月,银龄教师还组队参加了喀什大学“扬帆起航新征程”的教职工文艺汇演,集体演唱了《祖国不会忘记》并被评为一等奖。她这样理解这群人,“其实,人到这个年龄就想开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活着的时候如果还能做点什么,就要把生命点燃”。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8月下旬,盛林将踏上第6个学期的银龄支教之旅。最初她和母亲口头约定:这是最后一次外派,完成任务之后就好好陪伴母亲。但是没想到这个任务一再延时。吴钧、胡和勤教授夫妻今年9月也将开始在雪域高原青海师范大学西部支教的第四个年头儿。他们说,望着教室里学生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就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想做的事还没做完。”马保华教授总结道。就他而言,他在喀什做的事还没“结果”,如团队没有组建好,带的两个学生还没有上讲台,临床教学限于医院问题还没办成……想到这些,他笃定地说:“明年,明年如果他们招临床学生,我还得回去。”

    只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在2024年1月山东大学组织的银龄教师支教经历分享会上,马保华教授谈到,其实最难熬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那个时候最想家、也最思念亲人。每逢这个时候,他就会到山东援疆喀什大学的工作基地坐一会儿,缓解一下思乡之情。回想到老伴儿怕他吃不惯这里的饭,曾背着一书包的馒头跨越万里来看他;他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把家里照顾两个孙辈的责任留给了她一个人,马保华不禁眼圈泛红:“我有时想想,挺对不住她。”

    在初心之外,银龄支教路上感受到的暖意给了他们面对这些不易的力量。吴钧、胡和勤记得经常会有当地的青年老师们来宿舍看望,上门求教。每逢教师节,学校领导都会上门慰问,嘘寒问暖。尽可能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马保华则忘不了,在他70岁生日时,在离家的万里之外,当地的老师偷偷地给他准备了一个惊喜。还有在维吾尔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古尔邦节那天,他被医学院的一对维吾尔族青年教师夫妇邀请到家中做客,按照维吾尔族的礼仪,他受到了亲人到家般的待遇。此外,他们的身后还有像山大这样的“娘家”,给细心安排体检、机场送接,支教途中持续关切、指导。是教育部的政策以及来自各方的支持,才促成他们紧张忙碌而丰富多彩的支教生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银龄教师,马保华教授说:60岁,正当年。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本文发表于《老干部之家》2024年9月 第583期 )


    【作者:王平 摄影:《老干部之家》   责任编辑:张少石】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电话:0531-88369695 传真:0531-8836969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 扫描进入网站

    • 扫描进入信息系统